在我们讨论生育观之前
最近想明白一个事。
之前跟父母聊聊家长里短,我表示自己不可能繁衍后代,针尖对麦芒(怎么听起来给给的),父母就觉得我不懂事,其实他们的思路我明白——人到了什么年纪就该做什么事(此理念不无道理),父母相信,我还小,生活的着重点应该是养活自己,岁数到了30+,阅历也好,脆弱感也好,你自然就会对生育,产生一种人性层面的接纳与向往。问题在于,我早早想明白的事,只要逻辑自洽,不会随着年纪增长,产生什么非理性的、可商量的余地,而且生育观的定形,多半来自于不可逆的经历。时至今日,我有充足的信心,驳倒任何劝戒我生儿育女的人,但我那套说辞,过于刻薄,没有人味,一定程度上的利己主义,会伤害到对方的感受。
至于为什么不(想)繁衍后代,除非向父母解释(道义上也应该这么做),不然这个问题太私人了,本质上是向对方吐露「我是怎样一个人」,很没必要,因为无论如何阐述,他人能听进去多少,同情心多了几分,最终的结果是不变的,这只是一个决定、一种状态罢了。
我想明白的是,不要给自己预设一个谈判的立场,也不要对于付出亲情犯懒,什么意思?当你自以为用成年人的立场、态度、逻辑,去说服父母尊重自己的决定时,本质上是自恋而粗暴地精神打击,因为我们这代人,或者就我而言吧!我很少由衷地主动关心父母,再者我向他们展示的,是我刻意为之的「成熟」「豁达」「懂事」的形象,所以当我以违背传统价值观的、完全本我的态度试图说些什么——父母眼中的我,只是他们印象中的我,或者是「儿子」这个角色,并不是一个应当被尊重与倾听的成年人。
如果谈判的立场都没有明确,父母的有色眼镜还没摘下,讨论一切都是徒劳的,并且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调和的局面,「儿子」到「成年人」——态度的陡然转变,在他们眼里是叛逆、是假装、是争强好胜的虚势,这种预设你失去理智的情况下,只会激起浪打浪的互搏与消停后的沉默。
解决这种恶果的途径很东方,西天取经知道吧,一帮畜牲可以飞天,愣是陪着唐僧这个娘娘腔步行,我就是畜牲,家长即是唐僧,我需要在一路上,主动地、间歇地展示自己,但是情感方面太难了,只能是思考的部分,我要向父母展示自己遇到了什么困难(如果与父母有关,那更好不过了),如何通过成年人的方式解决了问题,交换下二老的经验之谈,一点一滴地建立彼此的信任机制,让唐僧觉得这一路走来,你已经从畜牲养出了人性,其实个人进步,跟父母没关系,是生活的苦难造就的,但是父母历历在目,共同参与,就会产生一种「是我培养得好」的信念,当彼此习惯于这种相处模式,「我不想生孩子」变成了「我不想生孩子,但我不想伤害你们的感情」,成为了大家的难题,只有这种语境下,父母才会觉得你是个成年人,你遇到了难处,咱一道想想办法,先听听你的计划与保障。
最终谈得如何,至少我获得了话语权与尊重,这是长期卖乖、迁就或者冷漠的家庭,不可能换得的处境。
(除非你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巨大成功,成功到父母违背你的意愿是看起来可笑的事,哇作者自己跟自己辩论)
没有一蹴而就的亲密与理解,无论是谁,没有的。
这是我最近想明白的事。
注:与家长交待生育观,本质上缩减双方痛苦,原则上无法让步的问题,其实没有讨论的必要,是亲情迫使我为自己的决定负责。
以上
好想听听为什么,又不说,耍流氓!
最近大概可能也许会更新一篇跟生娃有关的博文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