闲聊《如何正确吵架》


这本书最大的特色是从心理学、神经学、伴侣实验的角度,实打实地探究伴侣吵架的核心问题,并提供解决之道,破除了不少我信以为然的常识,也揭示了我原本不以为然的观念,按照序言的说法:此书的目的不是为了教会你在争吵中控场,而是希望你能通过这些摩擦寻找到更加纯粹的爱情和个人满足感。你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感情观,深入探究内心的动机,接受自己不完美的一面。

Q:情侣为什么吵架?
A:15种基本吵架类型

  1. 推卸责任
  2. 家务琐事
  3. 财产纷争
  4. 有话不说
  5. 欲求不满
  6. 如果你真的爱我
  7. 我受不了你
  8. 你爱……胜过爱我
  9. 原生家庭矛盾
  10. 我早就告诉过你
  11. 你总是/你从不
  12. 你骗了我
  13. 你跟你妈/爸一个样
  14. 你变了/你不会改的
  15. 你让我觉得丢脸

Q:我赶着去洗澡,能三言两语告诉我,如何正确吵架吗?
A:追问自己「我想要……这样就能……」,挖掘自身的渴望,随后进行真正的亲密互动。
例子:
我想惩罚他,因为他对我太刻薄了
……这样他就能体会到我的不舒服了
……这样他就能知道这是种什么滋味了
……这样他就能知道的感受了
……这样他就能理解我,不再伤害我了
这些都意味着我渴望被关注、理解、感知和保护。

我希望她消停点,别再唠叨个没完
……这样她就能不那么讨人厌了
……这样她就不会总贬低我、控诉我了
……这样她就会感激我所做的一切了
……这样她就回我当作一个特别的人、而不是一个垃圾了
……这样我就能知道她尊重我了
……这样她就会欣赏我了
这些都意味着你渴望获得肯定、欣赏和尊重。

Q:未来的我凭什么相信上述的说法?
A:当我们满足自身的渴望时,进化机制会让我们体内充满令人感觉良好的化学物质,反之,当我们感觉关系受到威胁,体内会产生应激激素和化学物质,糟糕感觉激发我们去争吵、逃离或消失。

Q:我要记住哪些内容?
A:

如果我们只提自己的需求,而不说出真正的渴望,争吵就会进入死循环。
谬望(miswanting):想要一些我们误以为能快乐的东西——我们经常只停留在抱怨层面,或者试图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对方,即便我们能温柔地表达需求,也很少建立在表达渴望的基础上。
我们往往就「谬望」争论个没完——勤俭持家、学聪明一点、乖乖接孩子。
这些「想要」是为了避免心烦、派遣消极情绪或赢得争吵,「想要」无法令我们满足。
为什么?
满足「想要」激活的大脑中枢区域,有别于满足「渴望」时激活的中枢。
前者的兴奋是短暂的修补,消退后它会再次激发「想要」的多巴胺,这是一种令人上瘾却永远无法满足的循环。(争吵时持续兴奋,沾沾自喜、口干舌燥)
后者刺激的中枢由阿片类神经传递质激发,这种神经递质控制着更深层的满足感。
牢记两者的差异,将对如何争吵和解决冲突产生很大影响,许多争吵源于我们对被理解和欣赏的渴望,争吵常常是为了建立这一联系而进行的尝试。

真正有创造性的互动:展现真实的自己,满足了自己的渴望,并能感知和有效表达自己的情感。
虚假的亲密互动:无明显害处却会消耗我们时间和精力的上瘾性行为,另外,伴侣在逃避与对方互动时,有一种自我欺骗的方式,即「软瘾」,玩手机、上网、疯狂追剧、吃个不停、喝酒、沉迷电子游戏、过度工作,都是逃避和退缩的方式。

误区1:爱意味喜欢并接受我真实的样子
这种误区会让你沉迷于不求改变,循环往复的关系,一段感情中,一方能帮助另一方做到最好并实现梦想,便能建立理想关系——支持TA成为TA想成为的人,互相雕刻彼此——「米开朗琪罗现象」。

误区2:找到「对的人」或「灵魂伴侣」才是答案
坚信这点的人会对伴侣充满激情,但问题不可避免时,会认为彼此不是对的人,过早结束本该有希望的关系。

误区3:相容性很重要
快速浏览约会网站,很多单身人士找寻兴趣爱好相同的另一半,实际上相容性的作用被高估了,并且相容性只是暂时的,它会随着时间改变。
重要的是拥有相同的价值观,而不是共同的兴趣。

误区4:化学反应很重要
爱是一种情感、化学反应以及身体上的体验,扫描后的热恋人士的脑部情况,与强迫症患者和瘾君子一样。
化学反应消失,很多人觉得累感不爱,实际上他们可能进入爱情的下一阶段companionate love,这种爱与早期热恋完全相反,不强烈却十分强大。

误区5:感受到吸引,意味遇到对的人
不是。我们从早年的亲子关系开始,就已经在内心对爱的样子和「感觉」产生了一种无意识的模式,科学家称之为「依恋图式」(attachment schema),这决定我们成年后会被什么样的人吸引。
如果我们成年后,某人给我们的「感觉」像小时候体验过的爱,那无论这种爱最初有多么糟糕,都可能让我们产生「爱」的感觉。
例如:如果你的父亲跟你有距离感,那么你会无意识地爱上一个难以接近的男人,或者找一个与你父亲完全相反的类型——一个虽然粘人但难以发展成熟关系的人。
简单说,如果我们父母中的一人对我们很冷淡,我们就会认为距离感是爱。而他们有虐待倾向、态度轻蔑或对我们过分保护,那我们会将这些特质与「爱」绑在一起,并且被那些带给我们同样「感觉」的人吸引。
我们无意识地探寻,试图完善或修复我们童年时期经历过的模式。
(也就是说,爹妈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你未来的择偶观,所以找对象时要扪心自问,我最初到底被那个人的什么所吸引)

1.伴侣不会因为吵架而分手,原因是别的
2.愤怒而诚实沟通带来的短暂不适,反而有益于长期的情感稳定
3.幸福伴侣争吵时,积极与消极互动的比例是5:1,最终离婚的夫妇中,这个比例是0.8:1。因此你每做一个破坏性举动(刻薄评论、翻白眼、轻蔑的反应、表现厌恶、耸肩、牢骚等),需要5个积极因素抵消其负面影响。

Q:我被什么观点开拓了眼界(Broaden my horizons 毫无必要的英语!)?
A:
第一点,当我们的渴望得到满足并获得安全感的时候,它便富裕了我们力量。我们的思维变得更灵活,也更愿意挑战自己的观念。具有讽刺意味的是,我们越是能与另一半有意义地沟通,让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,就会变得越独立,越能拥有自我,与广义的亲密恰恰相反。
第二点,认真倾听是亲密关系中最糟糕的建议之一。真正的紧密互动,需要你展现真实的一面,而非小心翼翼,使用「我在听你说」「你不让我XXX,我觉得很受伤」「我今天XXX,让你生气了」之类积极,或适时回应的倾听语言,并不能帮你摸清争吵的本质。

1.突出积极面
「投标」(bidding)不只是拍卖的概念,你让对方注意你,对方予以回应,这是一次「注意力投标」——即我们分享一个想法、关注对方、说「我爱你」、希望伴侣以笑意或拥抱回应,最终离婚的伴侣对10次投标行为只会回应3次;而对关系满意的伴侣,回应次数高达9次。
2.弱化消极面
破坏性的互动行为:「天启四骑士」:批评、轻蔑、防御以及退缩
3.每一方最多对现状承担50%的责任
4.双方对获得幸福和满足感承担100%的责任
5.保持坦诚,承认事实
每当你的伴侣说出真相,就告诉她/承认她说的是事实,哪怕你快气疯了,合适的说法「你说得对」「我没想到还能这样」「话是这么说,但我不喜欢你的语气」
6.争吵的目的是有所收获,而非表达反对
为争取而争吵,而非执拗地坚持自己的观点,或一味地反对伴侣,最糟糕的争吵中,充斥着反复、辩解、唠叨、逃避和操纵行为
7.预设对方是出于好意
如果预设对方坏有恶意,你会处于一种高度生理唤醒的状态——「对抗-逃跑-呆滞」模式激活了。

1.内隐记忆是被储存起来的感觉,并不与具体的外显事件或记忆相连,它在我们的意识之外,当我们感到愤怒、恐慌或受伤时,当下的感觉往往源自我们的内隐记忆,内隐记忆被触发时,童年的痛苦和恐惧会浮到表面。
2.你一旦认识到自己童年的思维是如何发展起来的,就很容易发现你对自身和世界的限制观念是如何形成的。

1.在关系建立初期,恩恩爱爱,我们把自己期望的属性投射到另一半身上,渐渐地,我们发下另一半不符合自己曾以为的人设,潜意识中的内隐记忆开始浮现,我们把消极的特质投射到对方身上,这个曾经完美、体贴的人变成了一个冷漠、目空一切、迟钝的恶魔——无论哪种特性,都与我们过去内隐记忆中的某些人有关。这种情况常常出现在「你变了」争吵中。
2.不要把生命中某些过客的形象投射到伴侣身上,并因此对他惩罚。
3.从过去寻找诱因——
这件事对我而言意味着什么?
与它有关的什么事令我难过?
有什么体验跟我现在的感觉很像?
我以前有过什么类似的感觉?
这件事让我想起了谁?

至于更多解放自我、突破限制的内容,请购买本书吧。
(其实去洗澡了)

以上

Comments
Write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