闲聊《认知天性》


读完这本书感觉自己蛮可悲的,感觉打小生活在一个知识匮乏、科学常识普及不足的环境中,读书时的学习方法建立在盲信与直觉之上,傻乎乎地努力却没有施准方向。书中有个概念叫元认知(Metacognition),即我们对知识掌握情况的理解(对认知的认知),简单说就是判断自己知道什么,不知道什么,而这种能力是我从小到大,说不清道不明的缺陷,这本书其实可以又名<如何有效学习>,就大脑与心理的运作规律而言,「有效」等同于「高效」了,所以这本书就理论层面的可看性很高(小故事倒是不用细看),某些内容恰好与前先阅读的<如何做出正确决定>互相作证,这种体验还蛮爽的。

大脑了不起

智力并非天注定, 大脑的神奇之处在于你每学到一点新知识,它会随之改变,所以决定智力水平的因素很大程度上由本人掌控。

主动检索

死记硬背、密密麻麻的笔记实际上是极为低效的学习方式(由于人天生的惰性,这种笨办法会放会让我们心安理得——我努力了),它只会产生短期记忆。实际上头脑只有被迫工作时,才会把东西记得更牢靠(不恰当的例子:模糊的字迹让人记得更牢,嘈杂的环境让人专心),所以主动反复检索、努力检索会更好地强化你的所学。因此小测验是极好的学习方式,检索时付出的认知努力越大(苦苦回忆分析),记忆效果越好。

频繁的小测验是不是另一种「死记硬背」?不是,它比重复阅读(背书)强太多。

但是!如果是为了应付某门考试,考完这辈子不想产生瓜葛,那请死记硬背吧……

间隔、穿插、多样化

上述的3种技巧会放缓有明显成果的学习过程,表面上看不到成绩的提高,消耗付出努力的动力,实际上这是在培养习惯优势。
有间隔、有内容穿插出现、以及内容多样化,其实就是我们生活的本来面貌。

失败

失败的焦虑感会影响学习,失败不过是一种信息,告诉我们什么合适,什么不合适,以及培养在之后面临风险不屈不挠的能力。

机制1与机制2(丹尼尔卡尼曼)

符合<如何做出正确决定>,人有两套分析机制——
机制1,自动机制,无意识的、直觉式的、瞬发式的,可以让我们在生死瞬间做出反应,躲避危险,在某个特定领域精心练习数千小时,机制1就会让我们练习的技能变得非常纯熟,但会受到错觉影响。

机制2,受控机制,有意识地分析与推理的过程,过程较慢,权衡选择,利用机制2训练机制1,好让自己当机立断。

错觉和记忆扭曲

人类有一种叙事的欲望。这种欲望源于我们对模凌两可与随机事件的不适应,它塑造了我们对于世界的理解。当意外发生时,我们会寻求解释,这种期望厘清事情的心理会非常急切,即便我们遇到的事情不重要。
例:一方通话比双方通话更吸引注意力,因为我们会不自觉地、用理性的方式诠释「操,他到底在讲什么」,这就是为什么公共场合打电话让人厌烦。

记忆是会被扭曲的,一种是想象膨胀——越说越像,另一种是暗示——同一个视频,两车相撞,用「接触」和「撞击」分别描述场景,得到目测的速度不同。警察的诱导性问题,哪怕是错的,犯人会一点点把错误信息当成回忆检索。另外两个概念是「知识诅咒」与「从众记忆」aka「记忆社会感染」。

你无法从不擅长的事情里学到知识

一个原因:人们很少能获得关于自己能力与技能的负面反馈,因为人们不喜欢讲坏话,即便得到拂面反馈,还必须准确理解为什么失败。
要成功需要做对所有事,而失败可以归结到任何一个外部理由上,某些人只是不够敏锐,意识不到他人的表现如何,因此他们不太能看出任务所需的能力要求,这就导致他们在做比较时,对自己的判断较差

无题

1.不要靠自己的感觉做事,确保能准确判断自己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。
2.站在屋子里打不着鹿,主动探索。
3.了解自己适合的助记手段。
4.下次不知道什么时候再打开本书时,读第8章,那我先去洗澡咯。

以上

Comments
Write a Comment
  • 456 reply

    一周友谊在哪里呢: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