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书城

几天前楼上邻居装修,不堪其扰,第一次光顾了在社媒上因为改造而大干物议的上海书城,接近书城时,不得不承认外观很华丽,尤其在相对清淡的福州路上显得尤为耀眼,在改造之前,上海书城的古旧程度让人感觉回到了千禧年,但也古得让人定心,尤其在一个目的性明确的场所,老书城的气氛像停住了一个时空。


眼见为实,进入书城后很茫然,让人一时间不知道该干嘛,每层楼的电梯也毫无规律可研,可能这层在东,那层在西,更为难的是,顶天立地的书架挡住了预判电梯方位的视线,中老年人一边抬头找标识,一边用念念有词地咒骂着,网友最不满也不理解的——为什么要做这么高的书架,别说自行取书,看清封面都费劲。

我来到一楼前台,想找一本书,报出书名与ISBN号,员工告诉我库存有一本,不知道位置,让我去三楼的问问,三楼的员工半生半熟地在系统内检索,迟疑地告诉我去五楼问下,好,好,中国人嘛,吃点苦没事,我到了五楼前台,我平静地咨询一个伏在桌面上的胖员工,猪头缓缓直起身,盖下手机,发出「唉…啧」的牢骚,接着叨叨「如果库存显示一本的话,不一定有,可能是别人订的,我也不知道有没有」,他的傲慢让我傻眼,这是妈的逼被操出来的人会说的话吗,这还没完,他带我到一块教辅天地(我要找的不是教辅书),直愣愣地解释「如果有的话,我会放在这个地方,你看下有没有」,我纯真地找了一会儿,谢谢你猪头,没有。

为什么上海书城的结构设计这么别扭?1 查阅后发现了建筑师Wutopia Lab的访谈不卑不亢地讲解了他们的思路与遭遇:

  1. 在中国,保持看书习惯的人的数量远远少于不读书的人。有限的读书人是拯救不了书店的。所以书城要为更多的不读书的人设计,让他们走进书店。
  2. 98年建成的书城要按照最新的消防规范验收。所以要增加疏散楼梯的数量和宽度、调整位置,要升级和增加喷淋以及消防卷帘的数量。在这次升级装修中,变动结构不能超过结构总量的10%。
  3. 书店原始外轮廓线不可以被改变。1.2万平方米的书城不能增加面积,当然业主也不允许减少面积。
  4. 原来的地下室也不再属于书城所有了,失去了所有的书库,设计师决定让47万册书上架。
  5. 书城外立面试灯时遭到市民举报,黄浦区灯光所在接到投诉后安排专人到现场测试了亮度,合格。

看完访谈我感触颇深,我感到了建筑师在甲方、政策、时间、刁民之间艰难求索的历程,光是「如何合理取放40万本书」已经难到普通人,建筑学真的是一种复杂的语言,语言不一定要落实在文字,语言可以流动在空间中,也可以映射在虹膜上,看似违反直觉的现象背后,往往留存着可供探究的余地,我们的第一反应基于有限的个人经验或集体经验,狭隘让我知道更少,但那个猪头店员必须被消灭。

以上


  1. 关于技术细节可以参考:文化地标的华丽变身丨上海书城改造背后的技术实现
Comments
Write a Comment